出门刷脸、智能充电、图书秒还…… 老旧小区“时尚”起来
一早起来,居民刘曦打开手机小程序,看到楼下存车棚里的电动车已经充满了电。出小区时,刷下脸,大门打开,他骑上车子直奔单位。他在这个老旧小区住了16年,近几年,小区没显“老”,反而渐渐地开始焕发新貌。连日来,记者采访得知,经过改造以及配套了很多新建小区才有的智能服务设施后,不少老旧小区都从“能住”转变为“好住”。在居民眼里,老小区“时尚”了,老房子也越住越舒适。
(资料图片)
门口别说门禁,就连大门都很破旧。这个情况,曾出现在很多老旧小区。比如,前进路14号院就是这样,旧大门锈迹斑斑。走亲访友的来了,一看这里就知道是个老旧小区。前不久,社区给这里装了新大门,实现了人车分流,还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,刷脸就能进出,瞬间“高大上”了。
再比如,在不少老旧小区里,基础设施普遍陈旧,别说充电桩,就连存车棚也满足不了需求。而近年来,这个情况有了很大改善,一个个好看实用的存车棚、可智能管理的充电桩相继“落户”各个小区。居民刘曦所在的小区,前不久刚安装了一排充电桩。充电过程中,他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或充电桩显示面板了解充电进度。充满之后,自动断电,避免了过度充电的风险。他感觉,这波“操作”挺智能的。
另外,不少社区都有了图书室,有的还与市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。比如,理工大社区、御德苑社区的图书室,不仅藏书较多,居民在市图书馆借阅书籍,看完后可就近在社区还书。
在各个老旧小区,让人欣喜的情况越来越多,人们感慨生活环境越来越宜居的同时,也体验到了智能设施带来的种种便捷。
小区健身器材你用对了吗? 网格员提醒: 老年人健身要“悠着点”
小区里,新装了健身器材,下楼就能锻炼,这让居民们很高兴。很快,有老人前来体验,在器材上活动起了身体,灵活劲不输年轻人。不过,网格员在小区走访中,也发现了一些容易忽视的健身误区。5月11日,光华街社区提醒居民,尤其是老人一定要阅读使用说明,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器械,同时也要注意运动的频率、幅度和力度,以避免使用不当造成损伤。
如今,不论是新建成的小区,还是改造后的老旧小区,很多都配备了公共健身器材,居民不出小区就能活动身体。特别在天气适宜的时候,器材利用率很高。不过,很多人在使用健身器材时随意性很强。比如,有人把一条腿伸到双杠上,练起了劈腿。也有人让小孩子站在扭腰器上,任其玩耍。殊不知,这样做,很容易伤身。
举个例子,在各小区所安装的健身器材中,一般都会有漫步机,该器材主要用以活动、放松髋关节,增强髋部肌肉及柔韧性。但网格员发现,不少人却将其视为“劈腿器”,双腿大幅度摆动,踏板都快甩成了90度,有时双手也不扶着。其实,这样做很容易拉伤腰肌。而漫步机的使用说明上写得很清楚,在使用时两脚要前后摆动,幅度不能过大。
最近,光华街16号院也新装了10余套健身器材,居民纷纷点赞,终于能在小区里锻炼身体了。社区网格员走进小区,引导老年人正确健身,提醒在使用前先要看一看器材上标注的使用说明,掌握要领。大部分器材上,都嵌有一块长方形的小铁牌,上面注明了该器材的功能、使用方法、适用人群等等。比如,常见的扭腰器,主要用来活动腰部关节、放松腰背肌肉、增强腰部关节灵活性,但有着严重腰部疾病的人是不适合用的。
热心市民筹款 护理床捐给老人
前不久,九旬老人张用学因摔伤无法行动,需要一张照护床,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。双塔寺街三社区协调发布这一“微心愿”后,迎泽区政协8位委员共同筹款买了一张护理床送给老人,解了其燃眉之急。
记者采访得知,已经90岁高龄的张用学是双塔寺街三社区居民,同时也是一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。他老伴儿因患脑梗瘫痪在床无法自理,前几天,张用学因照顾老伴不慎摔伤而无法动弹,一直照顾老两口的儿女也都年过六旬,常常觉得力不从心,一家人一直想要一张康复护理床,但一直未能如愿。
在入户走访该家庭时,社区干部了解到张用学老人的心愿,随后协调街道将这一情况刊发在“迎泽发布”微心愿栏目版块上。迎泽区政协委员何志强了解情况后,积极与社区进行对接,随后联络到迎泽区政协的庞燕、王丽芳、王东、双卫兵、姚亚峰、付庆华、杨广华7位委员,共同出资3500余元,为张用学老人捐赠了一张全自动家用护理床。
“真的太感谢你们了,有了这张护理床真是帮了大忙,我们一家人的负担都大大减轻了!”5月8日上午,8位委员和双塔寺街三社区干部、志愿者将崭新的全自动护理床送到老人家中时,张用学老人和家人都非常激动,连连致谢。
来源:太原晚报
X 关闭